写在前面:本文首发于公号无敌大薇薇,主张通识教育,从语言到全学科,从三观到批判性思维,帮助大人和孩子一起成为积极的终身学习者。
年过完了,我也拖家带口的回到了北京。
这回在云南待了一个月,一回来,娃们就开始流鼻血,估计是气候太干燥了。之前在北京也隔三差五这样,但在云南就基本不会。那里早晚凉中午暖,天空永远是澄澈的瓦蓝,冬日里也有满眼碧绿和鲜花。很像我之前居住过好一阵的新西兰。
【资料图】
可是无论美好如云南或是新西兰,我依旧无法割舍北京。这座城市包容了太多的可能性,也有别的地方无法比拟的教育资源。3号回的北京,4号就带先先去参加他从去年就开始心心念念的,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的微生物课。
去年最后一波疫情前,他赶上了自动化所的无人机课,立马爱上,就等着这个系列的其他课。只可惜疫情直接关停了所有活动。好在现在一个个都慢慢恢复起来,娃们也得以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更深的内容。
5号,带俩娃去看敦煌展,这是目前为止最大的复原窟了,莫高窟里最大的一幅壁画五台山众寺全貌,华美藻井,最美观音,鹿王本生图…还有那些瑰丽的想象,非常震撼。
不过老实说,因为洞窟的昏暗灯光和佛教主题,学龄前的娃是理解不了的,当然,讲讲九色鹿这样的故事,去发现最美观音,找找胡旋舞在哪,这些有趣的小游戏,还是挺适合的。
而对敦煌有一定了解的大娃和成年人来说,还是很值得一看的。我也筛选到了合适的亲子课,会在北京遛娃群和大家说。
所以,老母亲就是这样的纠结,希望娃能在自然中无忧无虑,享受能治愈身心的自然教育,又希望他们能在文化资源最丰沛的地方,有更多元的认知和见识。
寒假里,娃们的最后一站,是腾冲。从落地后进入酒店,我就动了改签机票再多待几天的念头。无他,这里太美太舒服。
腾冲有国内独一无二的火山地热温泉,温泉酒店旅馆和小疗养中心数不胜数。我订的酒店有室内私汤,每天在大自然中跑一圈回来泡几轮,滋润到每个毛孔都在放松。
徒步火山口和湿地,到茶园体验沸腾的雷响茶、压自己的茶饼,再去高黎贡山溯溪观鸟,无痕野炊……这座小小的边陲之城,带给我和俩娃无数惊喜。
我也很庆幸有U+资深自然老师的带领,让我们得以深入到高山腹地。我第一次知道鸟塘,山上有几十座,踏着林间枯叶,我们探访了两座,和娃们一起大气不敢出的窝在里面等成群的鸟儿们光顾。
有意思的是,保护鸟儿们的护林员,多年前是用弹弓打鸟的高手,善于模仿各类鸟儿的叫声,看一眼就能准确的说出鸟儿们的名字和习性。
娃听这些故事,也能入迷。这是他们在书上看不到,感受不到的自然。
无痕野炊是额外惊喜。因为我们在元阳已经有过山林野炊的经历了,但没想到这次更有意义。从捡柴到生火,从烹饪到还原土壤,学会如何管理火,保持土壤的可再生性,是一件让娃们大开眼界的事。
唯一让我们遗憾的是,时间有点晚了,没能去河边摘野菜,以及冬天没有鲜掉眉毛的野蘑菇。
所以腾冲是我一定要再来一次的地方,要带着娃们一起正式参加一次腾冲户外和科考营。从火山地质形成,土壤水质分析,到上午观鸟,下午无痕野炊、攀树等,全都要和小伙伴们再经历一次。
把这一天里的经历都记录下来,是让娃们能回味好长一段时间的美好。
我在腾冲只待了四天,却看着门前的油菜花从骨朵儿到怒发,看着流云北飞晚霞遍天,看着大片大片的草莓地里的果实一颗颗变红,看着和顺古镇晨光里的炊烟和夜色里的温暖…看着那些时光在我身边停驻又飞逝。
好的旅途便是如此,未离开,便想念。
从元阳梯田到版纳雨林,再到腾冲的高山,和自然相处的这些日子,我终于让教育回归到了真实纯粹的世界,也滋养我和娃们接下来的生活。
这些天,我一直在回忆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森林中的最后一个孩子》,作者是美国知名儿童权益宣导人Richard Louv,他是资深记者,也是畅销作家,长期关注并投身于自然和家庭。
在书中,他提出“自然缺失症”的概念,指出现代社会,在世界范围内,孩子和大自然普遍缺乏联系,而容易焦虑抑郁、甚至感统失调等。
而事实上,不仅是孩子,很多成年人也会有这样的问题。远离自然,虽然有发达的资讯,但却缺失了生命的信息。
周末的近郊,假期的远行,父母和专业自然老师引导下的真实体验…这些是健康和教育的一部分。
尽管很难两全其美,但仍然希望我们和孩子们,都能会学、会玩。享受课堂,也享受自然,有丰富见识,也有灵动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