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腿以上的都干掉!”
(资料图)
1997年上映的电影《星河战队》,尽管从未正式进入过内地院线,却成为了不少国人的童年记忆。而当这部电影改编的FPS游戏《星河战队:灭绝》(Starship Troopers: Extermination)在前段时间发售后,即便没有中文,却依然吸引了一批国内情怀影迷。
和电影中的目标一致,《星河战队:灭绝》目前仅有PVE玩法,结合了射击、建造、塔防等多个要素,玩家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两条腿以上的都干掉”。游戏发售至今,已经在Steam上收获了一万多条评价,好评率高达93%。
至于游戏好玩在哪里,玩家们也是众说纷纭——还原电影场景、玩法刺激有趣,IP情怀,甚至某些大蠊憎恨者(或者节肢动物爱好者?)狂喜.....
以及一个让人不得不注意的热门说法:让这个游戏变有趣的戏精队友。
1
尽管《星河战队:灭绝》在Steam上的评价目前为“特别好评”,其口碑在近年来的FPS游戏中属于佼佼者——但实际上游戏本体给玩家带来的体验,并不能算多好。
本作目前仍处于EA阶段,目前只能算个半成品。不仅只有两种模式、三个角色职业,开局枪械也少得可怜,手感也算不上优秀。
这还没算上一言难尽的优化——当虫群山呼海啸而来,玩家还没开枪,眼前的屏幕就顶不住了。与之相比,游戏中较多的BUG反倒不怎么显眼。
BUG也是阿拉奇虫族的代称,似乎合情合理
一场游戏可匹配16人,玩家间需要通力合作,完成任务并对抗源源不断的虫族,直至最后撤离。不仅没中文,游戏目前还仅有欧服和北美南美几个服务器,国内玩家即便开着加速器加入战局,也必须顶着高延迟的折磨。
但以上种种问题,似乎都没有影响到Steam上显眼的高评价。
《星河战队》首部电影虽然上映距今已有二十多年,但当形似蜘蛛、螃蟹等节肢动物合体的阿拉奇虫族、十万地球联邦军覆灭的克兰达夫战役、威士忌哨站围墙外的虫群等等经典画面以当代游戏技术再现,老影迷们很难不为所动。
这点上最值得称赞的,就是游戏对于《星河战队》IP的还原度。游戏目前延用第一部电影中武力设定,玩家作为机动步兵需要在一颗星球上和虫族争抢领地,期间负责采矿、修理发电机、坚守信号增强器等任务。尽管没有剧情,但游戏开篇CG中,以还原电影中地球联邦网站介绍世界观的方式展开,最后以一句粉丝无比熟悉的“Would You like to know more?”结束。
可能因为没有原版配乐版权,开发者使用了原版战斗BGM变奏,玩家在激烈的对抗中,激昂配乐响起,随着游戏推进进入高潮,一种荣耀与史诗感氛围油然而生。
与之匹配的则是强烈的战争视觉呈现。游戏添加了足够吸睛的爆炸效果,一旦进入混乱的战斗,现场往往是烟雾缭绕,玩家往往在其中迷失了方向。此时虫子在爆炸中肢体乱飞,现场令人血脉贲张。
例如负责发动远程攻击的电浆虫,被玩家击杀后爆炸产生的蓝色火焰甚为壮观。
还有一种复古的味道 gif来自B站UP主@年-骚有为
至于反派虫族,和影片中一样压迫感十足。它们各个厚甲,行动极快,正如电影一般手起刀落,十分干脆,且成群结队行动。当进入到建立防御进行防守阶段时,密密麻麻的虫子涌来,视觉效果和电影如出一辙。
以上场景结合在一起,一幅人类大兵英勇对抗强敌的画面就样在玩家面前塑造出来。而看到片场都已搭好,不少玩家们终于按捺不住戏精本质,影帝上身,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当不懂如何推进游戏的中国玩家一脸懵逼进入游戏,随后发现公麦里的老外已经开始念念有词地指挥起来。他们有的扯着嗓子学美国大兵,在开局先念一句电影台词“The only good Bugs is a dead Bugs”(死掉的虫子才是好虫子)给大伙壮壮胆,缓解紧张的氛围。
对话里全是电影台词
接得住戏的人也会随声附和,回一句中国观众都耳熟能详的“Sir yes sir!”,或是前往任务点时高喊“go go go”。时不时也有串台“For Aiur”或是“为了帝皇”的时空扰乱者,振臂一呼下整个场面混乱又热闹。
当受到虫子攻击后,故意模仿影视作品中的惨叫发出“我不想死”之类的胡言乱语,引得人捧腹。
刚开始国内玩家还只是跟着热闹的大部队杀杀虫,在防御阶段用焊枪建造防御工事,后来随着对游戏的熟悉,开始逐渐掌握了玩法核心。
《星河战队:灭绝》中处处强调着合作,除了单兵难以应付的虫群,玩家在每次匹配进一局游戏中时,便会进入选择四人合作小队的界面,暗示玩家进行分工,随后又进入职业选择界面,对每个角色的分工进行细化。
三大职业突击兵、重甲兵和医疗兵各自具备必不可少的能力,但各自也都无法凭全凭自身完成所有环节全身而退,因此合作就是全场16位玩家不能回避的取胜方式。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戏精上身”成为了凝结团队力量的粘合剂。在复读电影台词的口号声中,国籍语言都变得不再重要,大家只有一个目标,杀出重围。
主打沉浸感的人见不得一个人掉队,一旦有人倒地喊救命,他们就会念叨着“不落下一个队友”,举枪向着正在倒计时的“尸体”进发。
按照游戏规定,过了撤离阶段,负责撤离的飞船会随机降落在某个区域等待玩家上船,如果最后时刻玩家的角色不能登船,那么该局获取的经验就会少一半。但整局游戏中一旦有一两个戏精老哥,就会有一批上了头的玩家“生死置之度外”,常常上演最终阶段已登船的人,突然又举枪冲出去解救某个正在呼救的玩家。
有人来不及撤退,公麦里时常又会出现“不用管我”之类的“遗言”——虽然中二但也有些令人动容。
类似的场面在其他游戏中着实不多见,一些亲身经历的国内玩家甚至发出了“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慨。
戏精老外们的存在,真就给这个游戏带来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不少中国玩家都表示对此印象深刻,算得上紧张刺激的游戏过程中最有趣的收获,由此给出了“叽里呱啦的老外值90块”的评价。
2
截至目前,《星河战队:灭绝》Steam中文评价多达1200多条——当然,其中包括大量的“We need Chinese”。一个如此规模的射击游戏,面对Steam如此庞大的中文玩家群体,首发没有中文这件事,着实让不少人耿耿于怀。
这大概并非开发者刻意无视中国玩家——游戏开发商Offworld Industries的另一部射击游戏《战术小队》去年年底还增加了解放军阵营,在国内社区也颇受好评,显然是看重国内玩家的。
而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大洋彼岸的老外们并不知道,《星河战队》在中国也有着相当庞大的观众群体。
上映于1997年的《星河战队》翻拍自科幻小说《星船伞兵》,电影耗资高达1.1亿美元,摄制组为了在偏远荒漠里还原外星大场景,专门在怀俄明州大山里修了一条路,动用卡车和直升机搬运器械建材。
然而如此耗费,在当年收效甚微。首先《星河战队》上映正逢好莱坞贵片云集的时代,大制作层出不穷,同年就有《黑衣人》《异形》《侏罗纪公园》,以及后来屡破纪录的《泰坦尼克号》。星球殖民和人虫大战放在当时多少有些平平无奇。
有没有觉得男主的长官齐姆中士有些眼熟?
而影片中取材「文明用语」的服装、图腾,以及煽动性强烈的征兵动员片,结合原小说《星船伞兵》早有宣扬军国主义的批判,很快遭到了影评人的负面评价,这直接导致了电影上映后票房下行。根据IMBD数据,电影下映时北美票房不过五千多万,可谓惨败。
以现在的眼光看,不难感受到导演借近似「文明用语」的标志对人类殖民者强烈的反讽意味
直到多年之后好莱坞影评圈重温电影,《星河战队》才终于翻了案,甚至被影迷推上了影史最佳科幻片之一,其IP开发也在后来二十年中走上正轨。
而在大洋彼岸,即便《星河战队》从未在中国公映,却也在盗版碟和点播台的传播下一度“霸屏”。十多年前,各个地方电视台基本都有一个名为“点播台”的频道,观众拨打频道显示的电话,付费观看他们想要点播的内容。
这个功能造福了一大波人——拜各地土豪所赐,广大观众守着点播台接触到了不少版权存疑的日漫、韩剧、歌曲乃至游戏,当然也包括各国电影。
有趣的是,据全国各地网友反应,《星河战队》经常霸占这类频道。
究其原因,大概来源于电影本身冲击性极强的画面,比如血腥猎奇的镜头,还有让人头顶一紧的吸脑仁名场面。
以及某个尺度惊人的共浴镜头。
虽然点播者的目的我们无法断言,但这些画面确实影响了当年电视机前90后00后,以至于后来二十年里也印象深刻。可能导演本人也想象不到,这部片子能以这样奇特的方式,在海的另一边种下这样的“因”。
到了如今的《星河战队:灭绝》,也算收到了“果”。
值得高兴的是,如今广大玩家还记得其身上的科幻属性,原作台词,人类对BUG的恨意,更看重如何对抗虫族,坚守人类领地。
尽管还有些玩家还在暗暗惦念着当年那澡堂。
3
《星河战队》的改编原作《星船伞兵》(1959),本身在整个科幻界就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人虫争霸的设定影响了后来的《战锤40k》《星际争霸》。
至于《星河战队》,几乎公认与原作分道扬镳,已经变成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作品,也收获了自己的忠实拥趸。可惜正因电影当年的票房大失败,导致了后续续集的投资不足,千禧年后的2、3两部制作与第一部差距明显,曾经栩栩如生的虫子变成了僵硬的模型,口碑自然也消耗严重。
续集里唯一的印象点恐怕要数这首《It"s A Good Day To Die(慷慨赴义就在今天)》
不过看起来它也摸索出了自己的路——《星河战队》IP如今影视之外的领域,看上去仍能保持生命力。值得高兴的是,目前就口碑来看本作不仅是影迷的自嗨,游戏本身也颇受好评,看起来极为单一的玩法,并没有如想象那样很快让玩家腻味。
考虑到仅电影中出现的虫族阵容,以及基于经典战役来开发玩法,看起来游戏尚还存在很大挖掘空间——或许有一天解锁小说中的动力机甲也并非没有可能。
坦克虫、跳跃者等尚还没有在游戏中登场
面对如今满屏的官方中文请求,开发者想来也无法忽视。未来包括官方中文在内,大量玩家期待的内容或许都有机会和玩家见面,也许就在EA阶段,也许要在正式版游戏中。这大概要看Offworld Industries的工作效率——但大家还是别惦记那澡堂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