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胆囊结石变成癌,如今她喜极而泣,“多亏了医生,让我妈挺过了5年”
雨后初晴,微风拂面,30多岁的小王(化名)和母亲又一次来到省城,与5年多前相比,心情可谓是冰火两重天,“是张主任的新技术使绝路逢生。”
母女二人口中的张主任是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微创外科主任张成武教授,让他们心心念念的新技术,张成武教授形象地概括为“一锅窝”——胆囊癌根治性手术中整块清扫淋巴结。
张成武教授团队这一原创的新颖术式也获国内外同行肯定,相关临床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致力刊载临床外科和基础外科研究领域最佳成果的国际学术期刊《兰氏手术档案》(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为腹腔镜胆囊癌扩大根治术的标准化流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资料图)
晴天霹雳,胆囊结石变成癌
上周,小王与母亲到张成武教授专家门诊复诊,母亲紧紧地握住张教授的手,禁不住流泪:再一次感谢当年救命之恩!
5年前的一天,小王神色慌张出现在张成武教授的诊室,“我母亲胆囊结石有七八年了,没什么不舒服。偶然,有过几次右上腹胀痛的感觉,但平时能吃得下睡得着,再加上发作次数不多,吃东西特别小心,就没当回事,也就一个约2公分的结石嘛。”
没想到,常规复查检查报告出来,如晴天霹雳,把母亲和一家人都吓蒙,胆囊结石怎么就变癌了啊?当地医院表示治疗难度很大,小王不死心,经人介绍找到了张成武教授。
张成武详细看了小王递过来其母亲的B超及其他检查报告单,发现她的胆囊体部不规则增厚伴有血流信号……不过,经验丰富的张成武教授安慰道:现在来看病也不算太晚,根治性切除就好了。
排除手术禁忌后,张成武对小王母亲采用了“一窝端”技术进行了腹腔镜下胆囊癌扩大根治性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出血不到50毫升,术后5天她就康复出院。手术后,小王母亲及家人还是有点忐忑不安,他们清楚,是否复发关系到能否长期生存。半年,一年,至此次来医院,随访已5年多了,小王母亲无复发和转移,经评估,像她这种情况可以判定为胆囊癌临床痊愈了。小王十分感慨,“母亲在,一个家庭才算圆满!”
像小王母亲这样及时手术效果良好的还有很多。张成武说,对数百例胆囊癌根治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早期胆囊癌患者2年内100%无复发,生存期均超过3年。
每年发病5万死亡4万,如何手术很关键
据介绍,胆囊癌是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5万,死亡病例约4万。总体5年生存率约10%,中位生存时间约1年,有“癌中之王”之称。胆囊癌容易通过淋巴结发生转移,是患者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因此,能否进行彻底干净的淋巴结清扫是决定根治性切除手术效果的关键。
国内外权威指南根据胆囊癌的分期对胆囊癌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和数目都有明确规定,“但由于手术技术或其他因素的限制,能够遵循胆囊癌的治疗指南、规范彻底进行规定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外科中心并不多,而能够利用腹腔镜完成规范淋巴结清扫的外科团队更是少之又少。”
张成武介绍,胆囊癌根治性手术中,淋巴结整块切除能够最大可能降低肿瘤在腹腔内的播散转移的风险,通俗地说,淋巴结整块切除可以看成把胆囊癌容易发生转移的路径进行“一窝端”,连同肉眼不可见的淋巴管及淋巴结周围软组织与淋巴结整体切除,减小淋巴组织创面,避免了术中淋巴液的漏出,减少癌细胞腹腔播散转移的可能,从而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在毫厘之间游刃有余,真正做到淋巴结整块清扫,对外科医生团队的手术经验和技巧有非常高的要求。“我们团队2014年起对胆囊癌患者进行微创手术、精准治疗数百例,是国际上率先通过腹腔镜或者达芬奇机器人等微创手段治疗胆囊癌的医疗中心。这之前(此次发表论文前)已在国际腹腔镜顶级期刊和国内顶级期刊杂志发表多篇研究性论文。”
预防为先,但一旦确诊也别轻言放弃
张成武说,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女性胆囊癌发病率是男性的2-6倍。直径≥10 毫米的胆囊息肉或者合并胆囊结石的胆囊息肉癌变率也会大大增加,且胆囊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需重视的是,人们对于胆囊结石的认知度却并不深,往往认为胆囊结石如果没有症状就不需要开刀,甚至连一些医院的医生也有诸如此类的想法,导致了胆囊结石“不痛不医,小痛小医,癌变无医”的死循环。“还有一种情况,手术时认为是良性的,术后病理切片却发现是恶性的。”
张成武教授提醒,虽然手术治疗是胆囊癌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在预防!胆囊结石成因是高脂饮食、高胆固醇饮食、饮食不规律、胆道畸形、感染等情况。因此,针对病因可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饮食要规律、三餐饮食按时规律。另外,饮食应是低脂、低胆固醇,多吃蔬菜、水果等。
一旦发现胆囊疾病,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的肝胆外科专业科室进行诊治,以免胆囊变癌;而检查发现患了胆囊癌也别轻言放弃。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