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三湘时评丨对孩子爱得深,也要安放好“父母心”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王礼生
高考、中考结束了。这两场考试,对考生和家长来说无异于一场“决战”:紧张、担忧、欢喜、失落,各种情绪交织。作为“冲锋陷阵”的考生,背负的不仅仅是考场中的巨大压力,更有寒窗苦读的不易。其实,保障“后勤供给”的家长们,承受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孩子们少,他们不仅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起居,更是随孩子的成绩波动而心情起起伏伏。
作为一名参加中考孩子的家长,在陪伴孩子考试那两天,我看到周围的家长太多让人感动的行为:大热的天,守在考场外不愿离去,只为了孩子出来的那一刻就能喝上一口水,吃上新鲜的水果;妈妈们穿着旗袍,用这种朴素的方式祈祷孩子能够“旗开得胜”……例子不胜枚举,但无一不体现着父母们深沉的爱。
家长爱孩子,所以会事无巨细地为孩子考虑周全。有人说这是“甜蜜的负担”,苦中有乐。这话没错,因为出自本能的爱,往往让人甘之若饴。但不可否认的是,爱得越深,也就累得越重。爱里面的期待、寄托、厚望,像茧一样包裹着许多家长。仔细剖析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爱,其实既爱得深沉,又爱得迫切。家长付出了爱,同时自己也身心俱疲。正如网络上的不少段子:“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心脏支架价格下降,对辅导作业的家长是个好消息”等。每每看到这类段子,笑过之后又有点心酸。
孩子们与父母血脉相连,必能感受到父母的深爱和期待。但他们在这种爱的包裹下常常承受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抑郁的成因多种多样,但不能排除“爱”的压力也是成因之一。如何爱孩子,已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延续中,爱的内涵是不变的,但作为父母,应以什么样的形式去体现?爱他(她),就给他(她)所有?还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选择,倾听他们略显幼稚却并非没有道理的表达?是用自己的无条件付出“绑架”孩子,还是克制自己那具有压迫性的“关怀”?这其中的平衡之道,是亲子关系中最有价值的爱的探索。
人们常说,“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一个“计”字,道尽“父母心”的不容易。能不能为父母与子女都松松绑,让双方都有自己的节奏?孩子前行时目送他们的背影,孩子转身时送上自己的拥抱,关心而不乱,既妥帖地保护他们,也轻松地安放好“父母心”。
标签: